底下是我的答案,僅供參考。因為我上週就已經交給張老師看過了,所以打印出來連空格都對齊的同學請自己保重喔。 ; p7 B& f, @* A ]9 m6 L
0 X; M( m" J+ `6 S0 B$ G" M
壹、闡述中醫飲食營養學的基本觀點 [2 p t% x* {& S4 f
8 I* @$ i0 q+ o* b! d2 E/ u
中醫飲食營養與中國古代樸素的哲學理論緊密地結合在一起,其特點體現於宏觀與整體觀方面。
! @2 D1 T8 {' L. c5 L: C B一、天人相應整體營養觀5 O* [* L2 b/ ]- J
中醫認為,人和自然具有相通相應的關係,共同受陰陽法則的制約,並遵循同樣的運動變化規律。這種人和自然息息相關的關係也體現在飲食營養方面。例如,《素問•宣明五氣篇》所謂的“五味所入"和《素問•陰陽應象大論》所指出的“五味所生"等皆說明作為自然界產物的“味"對機體臟腑的特定聯系和選擇作用。除此,食物對臟腑尚有“所克"、“所制"、“所化"等作用。
6 ? G0 Z. i4 }0 b* D* `3 D2 S! g& b7 K7 D" [
中醫也常據天人合一的整體營養觀運用食物來達到補虛、瀉實,調整陰陽目的。自古以來,以養生益壽,防治疾病的古代道、佛、儒、醫、武各家學說,無不應用天人相應的法則來制訂各種休逸勞作,飲食起居措施。提倡既要注重全面膳食“合而服之",同時又主張因時、因地、因人、因病之不同,飲食內容也應有所變化。做到“審因用膳"和“辨証用膳"。8 p, r# s0 l F2 G- C1 x
二、調理陰陽營養觀
0 i( H8 x) `$ S" {9 x7 Q5 I4 Z6 U# H% Y' Y% k1 v. \, V# l& D
掌握陰陽變化規律,圍繞調理陰陽進行食事活動,使機體保持“陰平陽秘",乃是傳統營養學理論核心所在。正如《素問•至真要大論》所說,“謹察陰陽之所在,以平為期”。 o1 l0 q, |% o) | h
- Y. f4 e' P P6 X+ Y' E4 [
中醫理論認為,機體失健或罹患疾病,究其原因,無一不是陰陽失調之故。如陰陽之偏盛,或陰陽之偏衰。《素問•骨空論》說,“調其陰陽,不足則補,有餘則瀉"。傳統飲食養生與治療可概括為補虛與瀉實兩大方面。例如益氣、養血、滋陰,助陽、填精、生津諸方面可視為補虛,而解表、清熱、利水、瀉下、祛寒、祛風,燥醒等方面則可視為瀉實。或補或瀉,無一不是在調整陰陽,以平為期。
0 B, x3 p: i. x+ l* i5 T* H% P W; R' z8 U2 U2 ? b+ R4 S2 a
對飲食的宜與忌。中醫也是從陰陽平衡方面作為出發點的,有利於陰平陽秘則為宜,反之為忌。例如痰濕質人應忌食油膩;木火質人應忌食辛辣;對陰不足,而陽有餘的老年人,則應忌食大熱峻補之品;對發育中的兒童,如無特殊原因也不宜過分進補;對某些患者,如皮膚病、哮喘病人應忌食蝦、蟹等海產品發物;對胃寒患者忌食生冷食物等。其實質均從防止造成“實其實”,“虛其虛"而導至陰陽失調的弊病為目的。總之,在平人或病人飲食調理方面要體現“虛則補之",“實則瀉之",“寒者熱之",“熱者寒之"等原則。做到如《素問•上古天真論》所說的:“其知道者,法於陰陽,和於術數,食飲有節"。
% X/ ^! G8 [& L$ d, B4 f. z+ K
) F+ V7 v M5 A( U6 ?" P! d另外,在食物搭配和飲食調劑制備方面,中醫也是注重調和陰陽的,使所用膳食無偏寒,偏熱、偏升,偏降等缺陷。例如烹調魚。蝦,蟹等寒性食物時總要佐以薑蔥酒醋類溫性的調料,以防止本菜肴性偏寒涼,食後有損脾胃而引起脘腹不舒之弊。又如食用韭菜助陽類萊肴常配以蛋類滋陰之品,也是為了達到陰陽互補之目的。2 G7 k, j6 y( B0 l$ L
三、食藥一體營養觀
4 X) u" D; M8 T) U0 i# C, N4 t. z; H) h$ f) _& D: }% M
中醫認為,食物與藥物同一來源,二者皆屬於天然產品。食物與藥物的性能相通,具有同一的形、色、氣,味、質等特性。因此,中醫單純使用食物或藥物,或食物與藥物相結合來進行營養保健,或治療康復的情況是極其普遍的。
; A5 x. e2 X* B
3 B9 d7 B" x- n5 T食與藥同用,除基於二者同源外,主要基於食物和藥物的應用皆由同一理論指導,也就是食藥同理。正如金代《壽親養老書》所說:“水陸之物為飲食者不管千百品,其五氣五味冷熱補瀉之性,亦皆稟於陰陽五行,與藥無殊……人若知其食性,調而用之,則倍勝於藥也……善治藥者不如善治食。"數千年來,在中醫發生與發展過程中,食藥同源,食藥同理,食藥同用已經成為中醫飲食營養學的一大特點。
" f! B# `" G$ Y4 t* I8 k+ ^2 P. x: W6 |+ A1 }( m' o9 j4 \
從眾多的本草、方劑典籍中不難發現食藥同用的例証,古代醫者博采禽、畜、蛋、蔬,如烏雞、羊肉、驢皮、豬膚、鳥卵,蔥、薑、棗等為補益陰,陽、氣、血之用,或調補胃氣之用,以達到防治疾病之功效。而從大量古代食譜、菜譜、茶譜中又不難發現其中也有不少藥物,如枸杞、淮山、北耆、茯苓,丁香、豆蔻、桂皮之類,從而提高食品保健強身和防治疾病的功效。今日中華民族的傳統保健醫療食品在海內外廣受歡迎,這是中醫飲食營養學今後值得重視發展的一個方面。
6 N9 ?- W3 F% L7 y0 s4 [# B四、全面膳食與審因用膳相結合營養觀& ]: D0 w: _6 N4 E, Z7 K7 t1 q
I* F, P! G E& A7 U0 |8 v4 B中華民族的飲食習慣從整體來看,是在素食的基礎之上,力求葷素搭配,全面膳食的。其營養觀正如《素問•五常政大論》所說的:“穀肉果萊,食養盡之"和《素問,藏器法時論》所說的“五穀為養,五果為助,五畜為益,五菜為充,氣味合而服之,以補精益氣"。4 S6 |' U3 a( i& }+ E
/ C. K: o( c* Z
所謂全面膳食,就是要求長期,或經常的在飲食內容上應盡可能做到多樣化,要講究葷素食,主副食,正餐和零散小吃,以及食與飲等之間的合理搭配。對常人來講,不主張偏食,更不提倡過量與廢食。對一味追求山珍海味、雞鴨魚肉、美酒名茶、大吃大喝,或過分茹苦清素,乃至為追求體型苗條而厭食、長期減食或避穀絕食等做法,都是中醫所反對的。但另一方面,對特殊人與患者,也不主張採用與常人一樣的飲食模武。可根據其不同的體質、職業、信仰與病情,做到審因用膳和辨証用膳,做到飲食內容的合情、合理。
7 ]5 @9 d+ w3 \4 B. F+ j {4 e) X8 K8 S1 T$ _
[ 本帖最後由 向陽谷居士 於 2008-2-12 02:49 PM 編輯 ] |